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藥系列 - 奇花異草治百病 ─ 古今藥物的發現和應用(一)

文章來源:《東方日報》醫健寶庫專欄 – 08/07/2017


馮奕斌博士

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藥學院副院長(教育)、副教授


疼痛是人體最常發出、代表身體不適的訊號,也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病症表現之一,很多疾病都會出現疼痛的症狀。中醫常以氣血和經絡的概念,說明疼痛的原理和發生,主要涉及兩大範疇:「不通則痛」和「不榮則痛」。


不榮不通痛不痛?


奇花異草治百病泛指各種天然物質,古稱本草,用於治療各種疾病,東西方都有類似的情況。在東方,以中國為主的儒教文明,藥物主要來自天然的植物、動物、礦物及其加工製成品,自古相沿稱為本草。到了近代,為了與西藥區分,才把本草改稱中藥。而在西方,歐洲是現代西方文明的發源地,到歐洲的博物館一看,有關藥物的標本也多是花果草根樹皮。美國2016年發行了第二版植物藥研發指南,是全世界天然藥物研發的重要參考書,而直到今天大多數國家的傳統醫藥用的仍然以植物藥為主。

奇花異草治百病,說明中藥治病的歷史。在西醫藥傳入中國之前,今天西醫所治療的所有疾病,中醫都是以奇花異草來治療的,有的可能是有毒的,中國的醫藥之祖神農氏就有「神農嘗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二毒」之說。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《神農本草經》奠定了中醫的藥物理論和實踐準則,收載藥物365種,分上、中、下三品。上品無毒,久服補益,延年益壽;中品有毒或無毒,治病補虛,當斟酌使用;下品有毒或大毒,治病攻邪,中病即止。雖說三品分類在後世的中藥分類裡很少單獨使用,然而結合現代的研究卻可以說是一種藥物開發的理論,說明任何一種中藥都有有效性、安全性和療程的考量。